又是一届充满想象力的“科技春晚”。
当地时间1月7日至10日,2025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5)如期而至,狂奔两年的AI技术开始有了进一步落地进展,汽车圈的玩家们也纷纷秀起了肌肉。
特别是伴随着“AI+硬件”的落地,车圈想象力也更加丰满。从娱乐到出行,从地面到太空,他们的触角正从汽车向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延伸扩展,那个更有意思的世界似乎并不遥远。
01
英伟达带头,芯片公司加码汽车业务
作为AI芯片龙头公司创始人,一身皮衣的黄仁勋打响了CES的“第一枪”。
汽车业务作为演讲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强调,“英伟达的芯片不仅是汽车的大脑,更是驱动未来智能化出行的灵魂。”
在黄仁勋看来,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仍存在巨大潜力,未来几年,全球每年将生产1亿辆左右的汽车,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10亿辆,这些汽车如若都实现高级自动驾驶,将是有望达到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庞大产业。
他预计,在这样庞大的市场里,英伟达的汽车业务预计在2026财年将达到50亿美元。
而截至2024年10月27日止的12个月,英伟达的汽车业务分部收入约为14亿美元,这意味着在未来一年,英伟达汽车收入的潜在增幅或达到两倍以上。
为此,英伟达宣布了一系列产品进展,去推动汽车向智能化加速迈进。
首先是喊了很久的“雷神”(Thor)处理器终于进入量产阶段,计算能力是上一代产品Orin的20倍。
Thor是英伟达于2022年9月GTC秋季大会上发布的SoC芯片。彼时,黄仁勋表示,它不仅局限于自动驾驶芯片,而是为汽车的中央计算架构而生。
他还宣布,其自动驾驶汽车平台NVIDIA DRIVE AGX Hyperion已通过行业安全评估,其为业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端到端自动驾驶平台。最新一代DRIVE Hyperion为乘用车和商用车设计,将采用Thor芯片,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其次是一直延期的最强芯片Blackwell全面投产。
2024年3月,英伟达宣布推出新一代AI芯片架构Blackwell。Blackwell拥有2080亿个晶体管,是上一代芯片“Hopper”800亿个晶体管的两倍多,可以支持多达10万亿个参数的AI模型。
按照最初预期,Blackwell应该在2024年第二季度发货,但由于各种问题一再延期。
此次黄仁勋表示,Blackwell已经全面投入生产,几乎所有云服务提供商都已经在部署相关系统。
在他看来,这一代Blackwell芯片,在计算能力方面比上一代提高了四倍每瓦的性能和三倍每美元的性能。这意味着在同样的计算成本下,能训练更大的模型,或者以更低成本训练同样规模的模型。
再次,黄仁勋还展示了英伟达新的基础世界模型Cosmos。
他指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这样的物理AI模型开发成本很高,并且需要大量真实数据和测试。Cosmos世界基础模型(WFM)可以根据文本、图像和视频等输入组合以及传感器或运动数据生成基于物理学的视频,例如生成极端天气、交通堵塞等复杂场景。这些逼真合成数据可以用于训练和评估其现有的模型。
在黄仁勋看来,与大语言模型一样,世界基础模型是推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的基础。
伴随着一系列产品的量产落地,英伟达在汽车领域的“朋友圈”也进一步壮大。
活动现场,黄仁勋重点介绍了与丰田的合作。据悉,双方将基于NVIDIA DRIVE AGX Orin 打造下一代汽车,并运行NVIDIA DriveOS操作系统。
除此之外,黄仁勋还表示,英伟达正和全球几乎所有主要汽车公司合作,比如与Waymo、Zoox基于无人驾驶合作;与特斯拉基于数据中心合作;与奥罗拉、大陆集团基于商用车队合作;与比亚迪、极氪、奔驰基于乘用车合作。
眼看英伟达各点开花,英特尔显然不能接受。
2024 CES上,英特尔曾高调宣布进军汽车市场,主攻智能座舱芯片、电车能源AI管理、开放式汽车芯片定制平台三大方向,并发布了第一代AI增强型软件定义车载SoC。
此次CES上,英特尔公司副总裁Jack Weast宣布,该产品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大批量出货。
同时,面对汽车市场,英特尔又带来了两大新产品。
第一款是英特尔自适应控制单元(Adaptive Control Unit, ACU)。
作为一种新型处理单元,ACU U310支持将多个实时、安全关键型和网络安全功能、应用和域整合到单个芯片之中,支持根据驾驶员的个人风格和路况自动调整高压和控制频率,从而减少车辆对电池的能源需求。
另一款则是英特尔锐炫B系列车载独立显卡(代号Battlemage)。
Jack Weast称,该方案提供了高性能计算,用于支持更高级的车载AI工作负载,还带来下一代人机交互界面、更沉浸的车内体验和3A级PC游戏体验。
此外,英特尔还与亚马逊旗下云计算平台AWS联合推出了基于AWS的英特尔汽车虚拟设计环境。
它的价值主要是确保了从云到车真正的硬件和软件一致性。它能够帮助解决车辆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种挑战,使工程师能够在虚拟和物理硬件设置之间无缝切换,帮助厂商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
相对而言,高通此次CES上汽车业务显得“不思进取”,没有发布新产品。不过,它也宣布了一系列基于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的近十项最新合作进展,包括与极氪、零跑汽车、Garmin佳明、松下汽车电子系统、亚马逊等企业合作,覆盖数字座舱、智能驾驶、两轮车等多个领域。
不止国际大厂,国内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也踏上了此次CES上。它首次公开亮相了华山A2000系列芯片样片,它是面向下一代AI算法的AI芯片,旨在打通全场景通识智驾。
据介绍,华山A2000家族包括A2000(适用于高速及城市NOA)、A2000 Lite(支持基础ADAS)及A2000 Pro(支持全自动驾驶)三款芯片,均采用7nm工艺制造,内置黑芝麻智能自主研发的“九韶”NPU核心,配合新一代通用AI工具链BaRT和双芯粒互联技术BLink,在智驾功能正常运行时,就可以进行全车数据的脱敏、压缩、编码和存储。
02
从宝马到吉利,更多智能技术上车
在越发强大的芯片加持上,车企们也有了更多的想象和可操作空间,特别是国外品牌,可谓各显神通。
宝马率先出牌,全球首发了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
BMW首创全景iDrive,采用四大核心交互界面协同联动,涵盖了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向心中控四项新技术,通过全景投影将信息直接显示在前风挡玻璃上,替代传统仪表盘。
根据计划,该技术将于2025年底率先在BMW新世代车型上应用,随后也将搭载于更多未来宝马车型。
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宝马方面称,其有70%的源代码是在中国开发和优化的,底层逻辑上更贴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本田和现代也主要智能汽车上下了功夫。
本田公布了“Honda0”系列的2款电动汽车原型车,包括名为Salon的电动轿车和名为Space-Hub的电动SUV。
据介绍,“Honda 0”系列电动车型搭载ASIMO OS操作系统,该系统命名来自本田此前开发的人形机器人,能够结合高级辅助驾驶、娱乐、无线更新等进行OTA升级。
未来,“Honda 0”系列电动车型还将推出达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实现高速公路拥堵时脱眼技术的应用。同时,该系列电动车型还将使用本田与Helm.AI共同开发的自动驾驶软件,以较少的数据量实现AI自主学习,扩大自动驾驶使用范围。
两款新车计划在2026年在本田美国俄亥俄州EV中心投产,且上述电动SUV将于2026年初率先于北美地区上市,并逐步进入日本、欧洲等其他国家或地区。
现代则是推出全息宽幅挡风玻璃显示器,横跨驾驶员座位至副驾驶座位区域,提供全景沉浸式体验及实时驾驶信息,预计将于2027年陆续开始应用于车端。
国外车企纷纷出牌的同时,国内车企也有相应动作。
吉利则以AI为核心全面打造,发布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包括AI银河精灵、无界空间、AI云动力、AI绘本、AI哨兵等一系列AI应用,通过AI串起智能座舱、高阶智驾,以及整个汽车智能生态。
其旗下品牌极氪也带来了覆盖战略、技术及产品的四项最新发布。
座舱方面与高通携手合作布局;智驾方面,极氪发布全球首个量产自研可适配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的高算力智驾控制平台;海外800V超快充补能规划首发,极氪补能体系将逐步在海外落地;同时,与Waymo联合开发的极氪RT,作为首款量产原生自动驾驶汽车,将于今年开启大规模交付。
首次来到CES的长城汽车,甚至连旗下的摩托车都搭载上了AI芯片。
活动上,长城汽车展示了其全球唯一水平对置8缸8挡摩托长城灵魂S2000。
据介绍,长城灵魂S2000采用中国元素醒狮风格,并配备了全球首款八缸八速发动机和智能系统,最高时速210千米。该产品整车重量425磅。并且,长城灵魂S2000搭载了一块12.3英寸触控屏幕,可以实现语音控制和自动泊车,搭载盲点辅助功能,便于弯道驾驶时的转弯。
03
“海陆空”齐上阵,具身机器人概念火热
作为科技盛宴,光有车怎么可以能展示车企们的想象力,他们开始思考更多的生活方式。
小鹏汽车旗下的小鹏汇天将其创新型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搬到CES现场,这也是该产品在海外的首次展出。分体式设计,是一款后备舱能装下“飞机”的汽车,也是能塞进汽车后备舱的一架“飞机”,兼具道路驾驶和飞行能力。
野心更大的是丰田,它甚至将未来战略瞄准了智慧城市模型和轨道火箭的开发生产。
早在2020年,丰田汽车提出“Woven City(编织之城)”的概念,即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家居在现实世界中展示。
此次CES上,丰田官宣其“Woven City”一期工程的建设已经完成,2025年秋季将迎来首批居民,一个围绕未来出行和智慧生活理念构建的实验性城市逐步成型。
同时,丰田还计划向日本太空初创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Inc投资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进一步显示了其向太空产业扩展的战略决心。
车企业务不断扩展的背后,是向未来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决心。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对当下最火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布局。
首先上场的是,供应链伙伴们。
早在CES之前,速腾聚创就提前发力,召开了“Hello Robot”2025 AI机器人全球发布会,全面其机器人技术平台公司战略。
此次展会上,速腾聚创也正式对外展示了其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这款机器人被定义为机器人通用零部件开发平台。
同时,它还对外展示了其一系列针对机器人的新增零部件和解决方案,涵盖三款适用于车载和机器人应用的数字化激光雷达、一款新型的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Active Camera、一套端到端架构的智能系统Robo FSD,以及第二代灵巧手Papert 2.0等产品。
同为头部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自然也不能落入下风,其也发布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JT系列迷你型3D激光雷达,应用领域包括自动导引车、自动移动机器人、无人配送车辆、割草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农业机器人,以及智慧港口、厂区、静态感知等。
黄仁勋甚至预测,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技术,即将迎来ChatGPT时刻般的突破,有望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技术产业。
“这个世界将拥有10亿个仿人机器人、1000万个自动化工厂和15亿辆自动驾驶汽车和卡车,处处都是商机。”黄仁勋预测。
CES 2025即将结束,一个更具可能性的未来世界即将到来。